- 1 -
一说起知己,人们总不免想起伯牙与子期。
荒野之上,琴师伯牙抚琴独奏,路过的樵夫子期,竟能领悟这琴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又惊又喜,颤抖地说道:“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寻得人生知己的快意,想必千年之后的鲁迅也深有感触,在他赠给瞿秋白的对联,曾这样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与同怀视之。
转回到历史的渡口,在风骨之气盛行的魏晋,也有这样一对知己,虽然你与我绝交,但我仍值得你临终托孤,他们就是嵇康与山涛。
- 2 -
据说,嵇康与山涛第一次见面,就相谈甚欢,契若金兰。
嵇康本身就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不仅才华横溢,还是有名的美男子,据古籍记载,“嵇康身高七尺八寸,而面目如玉,风姿秀美”。
见到他的人,都纷纷称赞他:“肃肃如松下吹过的风,高昂而从容。”当时嵇康曾经游荡于山野之间采药,有砍柴的人遇到,都认为是神仙。
就这样当个有才华的高富帅还不算,偏偏他还是个有思想的人。他离经叛道,放浪形骸,举止特立独行,很受当时的民众追捧,就像现在一呼百应的的大V。
- 3 -
山涛、嵇康等一帮人组成了竹林七贤,平日常聚一起饮酒交际,不亦乐乎。
后来山涛做官升职,吏部郎的位置便空缺下来,朝廷让他推荐合适的人来接替他的位置,他便想到了嵇康。
谁知嵇康得知后,非但没有感激,反而将一封绝交信递到山涛手上,就是那篇名传千古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在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2》中,表演艺术家何冰老师朗读了这封绝交信,再现了魏晋名士的那股洒脱超俗的风度。
信中说:我是懒散惯了的人,过不了察言观色、按规矩办事的官场生活,性格耿直又爱说实话,做官的话肯定没有好下场。你叫我做官就跟害我没什么两样。还把做官的山涛痛骂了一顿,说他“死老鼠是猫头鹰的美味,可凤凰是不会吃的,本来还以为你了解我,原来不是这样,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了。”
嵇康真的是想骂自己的朋友山涛吗?并不是的。
他只是借机痛骂那些虚伪的当权者,孤傲如他,在这般畅意表述里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志趣和原则,不追名逐利,不依附权贵,过一种自由的生活。
山涛会因此记恨他吗?也没有。
要不然他也不将嵇康的遗孤尽心培养,视若己出。他深知嵇康的为人,也理解嵇康的意思,所以并不与他计较。
- 4 -
写完这封绝交信之后,嵇康却没有逃过因仗义执言而获罪被杀的命运。临死之前,他没有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对儿子说:“山涛在,你们就不会成为孤儿了。”
嵇康和山涛算是真正的知己吗?
在我看来,显然是的。
有一点,嵇康是听说山涛要举荐他,但事实上山涛还未这样做,嵇康的信就送来了。既然是生死相托的交情,我不信山涛会不懂嵇康的天性。
当时司马昭政权想拉拢人才,分化七贤,上头旨意嵇康接任山涛的官职这种说法才有点可信。
所以,嵇康才借骂山涛的当口把权贵们骂了个遍。山涛是懂嵇康的,嵇康也知道山涛一定明白此中真意。
- 5 -
为什么非要绝交?
他是想告诉所有人,他与山涛已经没有任何关系,此后清算找他一人就可以。
绝交信之前,两人没有因选择道路的不同而拒绝对方的友情,仍往来交际,保持信任。
绝交信之后,山涛没有因为嵇康的辱骂而翻脸,而是选择理解与包容,并不负托付。
这两位知己,是真正了解对方的人,因为了解彼此,所以相互成全。
伟大的感情从不因表面的误解而远离,这是一种灵魂的相知,古人比我们看得深刻。
写到这里,突然很羡慕他们这样一对知己。
清代文史学家赵翼有这样一句话:一人知己足平生。
茫茫人海里,我们一生中遇人无数,识人百面,可是,真正的知己太难求,太难久。
知己是什么?
知己就是你身边的一份温暖,是相隔再远都一直不断的思念,是落魄时不嫌弃你狼狈的友,是富足了不远离逃避你的人。
对你既可以直言不讳,又不必巴结讨好,只给你雪中送炭,不给你火上浇油。
这是一种信任,踏实心安,从未强求;这是一种友情,相处再久,从不厌倦;这是一种认同,心怀默契,从未走远。
不得不承认的是,人都是孤独地存活在这世间的。可能你的父母、爱人、孩子都没法做到真正理解你。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知己,能理解你的所作所为,能在灵魂深处相知,这一生就算没有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