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来散文:为文化名人传神写照

天黑了

时间:2019年12月01日 .共发0篇. 0关注

郑荣来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但在文学领域也颇有贡献。几十年来,他写作了大量散文,贴近现实,题材广泛,风格平实,文笔朴素,很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我尤其喜欢他那些描写文化名人的篇章,通过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表现了文坛前辈的高风亮节,使我们获得“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感受。

荣来作为资深的编辑记者,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一些文化名人,因此他写的文字颇有现场感。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泛泛而写,总能抓住对象给予自己感受最深的亮点,集中笔力反复抒写,务求突出文化名人的某一精神特质。荣来写冰心,通过多年来与她的四次接触,或采访,或约稿,或求字,她总是亲切地接待他,热情地回应他,尽力地满足他的要求,从而突出了这位大作家那种平易近人和慷慨助人的高尚品质。特别是第四次接触,荣来受母校复旦大学出版社之托,求冰心为该社出版的大型丛书《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题写书名,当时冰心已98岁高龄且重病缠身,但依然抱病为之题写了书名,这不仅让荣来感动不已,也令我至今难抑感激之情,因为我正是这套丛书的主编。荣来写袁鹰(田钟洛)也是这样。他与袁鹰是人民日报社几十年的同事,据他长期观察,袁鹰给他“留下一个恒久的印象,可用‘不变’二字概括” 。他就是抓住“不变”这一特征来深入开掘袁鹰的品格:袁鹰一直是“为人诚恳,善待朋友和部下” ,一直是“成就斐然,却谦恭为人” ,一直是“为人处世很达观,面对坎坷和困难,总是乐观以对” ,一直是到老“不服老”依然孜孜不倦,笔耕不已。时移而人不易,这就集中展现出老作家那不改初心的人格魅力。荣来写文艺界的老领导和老作家陈荒煤,则是抓住他对青年创作的“热”和对自己创作的“冷”的对照作为着力点,来表现他的美德。陈荒煤热情扶植文坛新秀,为他们的作品作序写评,参加青年创作的研讨会,“关切之心,见于字里行间,帮扶之情,融于恳切的言词之中” ,而对自己的创作,却认为“是个‘打杂’的, ……称散文家实在不够格” 。正如荣来在文中所赞叹的:“荒煤老人评介青年作家的作品总是洋溢着如火的热情,而谈及自己的作品,却如冷却在冰箱里。 ”的确,“以自己的不息的燃烧,给人以热,给人以光” ,这正是荒野的煤的人格写照。散文写人,最忌一味求全,一求全则易浮泛化以至表面化,只有集中笔力于最有价值的部位,方能深入灵魂的堂奥。荣来的散文在这方面确有可称道之处。

荣来写文化名人,很注重细节描写。如果说作者的创作意旨是筋骨,那么细节描写就是血肉。散文写人物,倘若缺乏细节,就易导致空洞化和平面化,只有具备丰盈的细节,方能富有生活的真实性,使人物得到立体化的呈现。荣来写文化名人,采用了两种细节描写的方法。一种是具有强烈的指向性,能鲜明地显示人物的精神风貌。他写冰心用了这样一个细节:冰心为《文艺学习》杂志写来“我喜欢的话: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知是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海阔天空气象,风光月霁襟怀。 ”生动地反映了这位大作家的个性、品格和境界。在写著名美学家王朝闻的时候,他抓取了这样意味深长的细节: 87岁的王朝闻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方篆刻“夕不甘死” 。他早年取孔子“朝闻道,夕可死矣”语义,易名“王朝闻” ,但到耄耋之年,他却不满足圣人之言,希望有更多作为。从“夕死可矣”到“夕不甘死” ,正表现出王朝闻的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远境界。荣来在《池北偶与漫画“三剑客” 》一文中,写了诗人池北偶和华君武、丁聪、方成三位漫画家合作“诗配画”的佳话,为什么他们四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亲密合作呢?他选取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华君武应一家刊物之约,为池北偶的一首诗《文坛公害》配画,他特别对编辑交待:一,池北偶诗在前,华君武画在后,如我先画可在先,现在是他写的诗在先;二,诗在上,画在下,画可缩小些。 ”这个生动的细节,表现出他们之间友情为重、事业为先的情怀,是对他们持久合作不衰的最好注解。荣来写文化名人时,还常采用一种指向性不很明显,却能含蓄地暗示人物的精神内涵的细节。他写诗人池北偶(谭文瑞,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时候,用了一个风趣的细节:有一年在人民日报宿舍大院内,几家邻居同时被盗,唯独池北偶家与郑荣来家幸免,事后池北偶笑说:“小偷经过我家窗外,我跟他说,隔壁的隔壁那家(即郑荣来家)和我一样,都没什么钱,你就别去了,所以都没事儿! ”这看似玩笑的一席话,不正透露出他那清廉旷达的心曲么!荣来在观察漫画家方成时,注意到一个微末的细节:他在晨练时,“一边做操,一边注视脚下,看到地砖缝里有蚂蚁出来,便从裤兜里掏出一个塑料小瓶,倒出三四十粒小米,顺着地砖缝均匀地撒下,供小蚂蚁吃食。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笑答:“嘿,蚂蚁不自私呀! ”“蚂蚁啃骨头” ,“蚂蚁扛骨头” ,不就是对他们的称颂吗?这看似随意的动作,好像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的细节,却“曲径通幽”地显现了方成那向美向善的心灵秘密。看来,荣来在表现文化名人时,正确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他首先由虚入实,从创作意图出发选取典型的细节,然后又由实入虚,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就使他的散文达到了虚实交融的艺术境界。

荣来通过散文创作传播文化名人的高风亮节,正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因为这些文坛前辈的懿言善行,正是传统的精华所在。先贤之风,山高水长,我辈接力,亟须弘扬!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