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两个人及他们的时代

范文选手

时间:2019年12月01日 .共发0篇. 0关注

不是所有谢世的人都值得立传,也不是所有的传记都值得一读。陈超是中国新诗、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新诗发展的一根重要柱石,一座伟岸的丰碑。他配得上立传,他的传记也值得一读。

近读《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两个人的形象,一个是陈超,一个是作者霍俊明。表面上看是学生霍俊明为其老师陈超立传,而深层的含义是对陈超一生的总结,对陈超所生活的时代及其诗歌生涯的判定。当然,不可否认,书中溢满霍俊明对陈超的挚爱。同时,我也看到,陈超对霍俊明的影响是非凡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所以,由霍俊明来撰写陈超的评传,是十分恰当的。霍俊明既是陈超的学生,也是陈超的知音。

传记的写作一定要客观,一定要对历史负责。诚然,我们看到许多传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其他因素参与的传记,使得史难史,情非情,给后人留下诸多疑团。但是,评传则不然。评传就是在客观事实叙述的基础上加以作者主观的情绪与态度。《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就是一本有客观事实,有主观情绪的评传。

4年前,陈超辞世,霍俊明对我说:“在我的成长期,是陈超老师教会了我怎样做人和做学问。”一语道破,陈超对霍俊明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由此,我可以下结论:没有陈超,就不会有今天的霍俊明。

这本评传,霍俊明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写成,可以这样说,这3年是霍俊明最难熬的3年。思念、回忆、收集资料、寻访等等,一边要完成评传的写作,一边要和自己的感情搏斗。感性与理性的搏杀、缠斗、纠结可想而知。要完成这部书,必须建立理性的逻辑关系,让理性在书中生效。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霍俊明能完成这部书是理性战胜感性的结果呢?霍俊明在写完这部书后说:“书写完,我感觉把自己掏空了。”这个“空”,不妨理解为倾尽了全部的情感。

严肃地说,这部陈超的评传,史实是可靠而结实的,评价也是中肯可信的。书中的陈超与我及众人眼中的陈超是基本吻合的,当然书中所涉及的大量的细节和历史踪迹对很多人来说则是陌生的,尤其是日记和书信中的陈超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和朋友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诉求。

没有哪一位作家诗人的作品是从九天云外掉下来的,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首诗,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现实生活的映照。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都无法掩藏。陈超的一生,是见证、参与并积极推动汉语新诗发展的一生。他的理论文章对新诗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理论界也是独树一帜的。众览陈超的文章,都有着较强的理论支撑,都有的放矢。陈超的学养贯古今、通中西,不依声符合,不趋炎媚俗。因此而赢得了理论界和诗人们的尊重。我且姑妄断之:陈超的理论文章包括诗歌,是一个时代诗歌状态的有利佐证。

陈超知识渊博,为人忠厚,有夫子气,有侠义情,感情丰沛却不随遇而安。重要的是:陈超有着庄严而强大的读书人的尊严。尊严,在今天是多么地稀缺!而正是陈超对尊严的高尚理解,才使得他主动辞去人世,灵魂飞升。

一个洁身自好、希望纤尘不染的人,想让自尊不受伤,在今天,大概只有像陈超那样让肉体远离人世了。说句不负责任的话,就是“江山留给后人愁”。

霍俊明在这部评传中,详尽叙写了陈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诗学观,同时,也血肉丰满地活化了陈超的形象,既有大时代背景下的陈超,也有柔情蜜意中的陈超。值得肯定的是,霍俊明在对时代背景的评判上予以了谨慎的克制,对陈超的人本精神则进行了细腻的刻画。用人来折射时代,远比用时代框住人好。或者说,霍俊明是用陈超来折射时代的变迁与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林林总总。陈超的形象在这部评传中,生动、鲜活、呼之欲出。

一个故去的人活在一个人的心里,活着的人才能把故去的人写活。显然,陈超是活在霍俊明心里的人。

这部评传最大的长处,是写陈超而带出时代变迁的过程,写陈超而融进现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不是因为感情浓郁,而导致满纸的期期艾艾,或义愤填膺。在这一点上,霍俊明表现出一个评论家的优秀品质。

这部书面世了,想了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今天的诗歌演变历程的人,应该读读这部书;想了解一个完整的陈超,必须读这部书。

最后,我要向霍俊明致敬。当人们把所有的崇高和应该仰望的人、事、物,都破坏殆尽的今天,当忠诚、良知、感情、义气几近消失的今天,当世道人心将被遗忘的今天,霍俊明能恪守做人之本,书生之义,师徒之情,尊师如父,真是可歌可赞。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