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原来你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范文选手

时间:2019年12月01日 .共发0篇. 0关注

潮湿而又闷热——上海的夏季。不知不觉又到了七月的尾巴,微信君又要写本刊观察了,先前的两次都挑了两篇小说,这次仅仅选取一篇我认为最有讨论空间的《春秋》,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故事,把它作为七月的主题再合适不过。

作家阿袁擅长描写身处于象牙塔之内的女性,尤其是这些学术女子的婚姻生活。《春秋》故事的切入点是一次宴席,在关于生鱼片与芥末的问题上,与另一位文科男发生邂逅。小说的第一部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原配老季的那句“你能不能饕餮一回?”饕餮何谓?简单的说,毫无顾忌的大吃一顿。主角何人?中文系女教师——“林黛玉的身体,薛宝钗的性情”——就是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个端着架子的人,不论是吃饭乃至性爱,都是拘谨的、不放纵的。然而人总是发展的,当年也是拘谨的原配工科男到了中年开始喜欢“人生精彩论”,这使得原来怡然自得的主角也开始质疑自己的生活姿态,由此展开了我们的故事。

我觉得阿袁对于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女性观察是相当细致的,她们精致的同时犹疑,感性的同时冷静。读者要是指望能在故事里发现她们真的放浪形骸,那肯定会大失所望,你们所看到的是在出轨的边缘疯狂试探,但又始终不越雷池一步,这种矛盾纠结让人很不爽气,但这也正是作者的功力所至,说得戏谑一些这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坚定性。

与这种“不彻底”的女性形象相呼应的,阿袁笔下的男性人物也是一个个难以定性的角色。原配老季怂恿妻子饕餮放纵,但是自己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有理想无蓝图,无法与引导妻子饕餮,更多的不满体现在嘴上,纯粹是一种中年男性的精神幻想,他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打开的是潘多拉的魔盒;而在文中扮演“撩骚者”的孙辛酉不免更令人嗟叹,他有着老季所没有文科背景,能够和女主角产生共同语言激发化学反应,我们眼瞅着这二位就要在中年之际迸发出爱的火花,但是他却始终没有介入女主人公的婚姻,他所有的举动都是模棱两可的——是所谓“很清淡的搭讪”。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物都放弃了僵硬的人设,比如谁是罪大恶极的小三,谁是无辜受罪的绿帽侠。但换一个角度,里面的各色男女都有着骚动的心思,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婚姻状况都有着各色的不满。微信评论中有这样一句“暧昧不起来,算什么呢?”在传统的叙事观念里,任何的故事类型总得有个结果,人物总得有个好坏之分。而《春秋》恰巧没有结果,主角没有饕餮,原配没有饕餮,撩骚者也没有饕餮,最后也就是一个大家心里都点着躁动不安的火苗,但是面子上还是那样的文绉绉的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架子。小说不同于生活,读者渴望在阅读小说的时候获得那些现实中无法体验的经验,在虚构的世界中任何的道德法律都不会拘束人的自由,从而令人观者获得刺激。但是阿袁的小说显然不会让大家“尽兴”,反而会使人觉得委顿,有一种莫名的难受涌上心头。

看《春秋》好比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知识分子的特有的絮絮叨叨,到处引经据典,唯恐观者不知自己的才华。你看主角陪着老公单位旅游赏景,心里飘过一万句诗词歌赋,腹诽工科男女不懂风情;眼见鲍小姐浓妆艳抹,一面唾弃鄙视,一面又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或许是一把双刃剑,掉书袋这样的招式很令人厌恶,尤其文中不少书面语的描写,让读者觉得膈应,但正是这种絮叨的风格也造就了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噢?原来你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文末阿袁引用了萨特的话“生活给了我想要的,又让我明白这一切没什么意思”,这恰恰是小说《春秋》的神髓所在,一切形式都看似存在着——令人羡慕的教授职位、饱读诗书的文化背景、文理结合的美满婚姻、突如其来的精神邂逅,但是一切又都不存在,所谓有都是虚无的——难觅知音的苦闷情绪、缺乏激情更似亲情的爱情、限于浅尝辄止的灵魂交流。世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看不到的是这些气质也会禁锢人的欲望,给这些光鲜亮丽的知识分子背上虚无的十字架,这便是《春秋》的深意。这篇小说不单单是一个女性的春秋岁月,更是不涉及价值判断的微言大义,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送给这个闷热潮湿的夏天,感觉正好。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