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达《海边春秋》:塑造新时代的新人物

王刚普法

时间:2019年12月01日 .共发0篇. 0关注

《海边春秋》“共同描绘出了新时代现实里‘可能的生活’与人生成长的斑斓画卷,也让刘书雷由嫩书生到实干家的心性的转变更加真实可信。”由这部散发着时代热腾腾气息的小说生发出去,提出了新时代对作家的新考验的观点:“新时代现实题材书写,是对作家能否保有新鲜的思想敏锐性、能否具备足够的创作完成度、能否秉持初心并在对时代生活的真切体验中生成无尽的创造力的考验。因此也可以说,新时代,检验着我们作家的认知水准、行动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博士到斗士

《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在重要位置、用大量篇幅刊发了福建小说家陈毅达的长篇小说《海边春秋》,小说聚焦岚岛(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改革建设,讲述年轻干部到岚岛改革建设前沿阵地成长的故事。可以说,《海边春秋》是新时代现实题材书写的重要收获之一。

《人民文学》在“卷首语”中肯定了这部小说,认为《海边春秋》“描绘出了新时代现实里‘可能的生活’与人生成长的斑斓画卷,也让刘书雷由嫩书生到实干家的心性的转变更加真实可信”。并由这部散发着时代热腾腾气息的小说生发出去,提出了新时代对作家的新考验的观点:“新时代现实题材书写,是对作家能否保有新鲜的思想敏锐性、能否具备足够的创作完成度、能否秉持初心并在对时代生活的真切体验中生成无尽的创造力的考验。因此也可以说,新时代,检验着我们作家的认知水准、行动能力和综合素质。”看来,陈毅达和他的《海边春秋》完成了这种考验。

《海边春秋》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重大题材的小说。其“重大性”表现有三:其一,内容重大。青年干部是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小说讲述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由青涩成长为中坚的故事;其二,场景重大。以岚岛综合实验区建设开发的火热现场为切入点,折射出中国改革发展的时代大场景;其三,群体力量。小说塑造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有担当、善谋划、亲人民的干部群像。是一部语言素朴、生活扎实的较为成功的新时代现实主义作品。

“我们现在就是要培养大批善思能干的干部,我希望你能从学业上的博士,变成为岚岛改革开放奉献才智的斗士。”这是小说开头一位领导对小说主人公刘书雷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几乎构成了整部小说的“题眼”——从书斋的“文学博士”成长为服务改革的“斗士”。

刘书雷,文学博士,省作协副处级干部,受党组织委派,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岚岛综合实验区“援岚办”挂职锻炼,成为几百名援岚干部中学历高、年纪轻、资历浅的干部之一。小说用大部分笔墨浓墨重彩地讲述刘书雷在海风激荡、烈日高照的岚岛,如何从“书斋博士”成长为“改革斗士”的故事。

新现实的叙述难度

如何有吸引力和有说服力地向读者展示刘书雷的蜕变历程,是小说的难点,也是小说成败的关键。可以说,作者用有一定难度的叙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首先是让故事有吸引力。好读,对读者有难以抗拒的阅读吸引力,是小说的第一要义。把小说写得吸引力十足并不容易,尤其是这种主旋律式的社会政治小说更难。《海边春秋》利用矛盾冲突、叙述谜局、错位人物等方式让刘书雷的故事很是吸引人。大公司兰波国际斥巨资开发岚岛银滩国际旅游,涉及蓝港村整体搬拆,蓝港村民不同意搬拆,当年轻的刘书雷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时,以前负责搬拆的干部来过两轮也没解决问题,兰波国际因赶工期曾试图强拆被试验区制止,刘书雷该怎么办?小说充分利用集团利益与群众利益、整体发展与村庄发展、大局与小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来结构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在一环套一环的冲突中往前推进。同时还设置叙述谜局制造故事的紧张感,来历不明的网名“海上蓝影”在网上试图掀起民意波澜,在工作推进艰难时,“海上蓝影”正透过网络组织村民聚会商议“大事”,“海上蓝影”是谁?是否掀起了波澜?这些谜局颇为吸引人。小说还从几组错位的人物中,制造了新的故事魅力,比如青年干部刘书雷、张正海和德高望重的村民大依公、硕士生海妹和公司首席温淼淼、歌手余望雨,三组人物身份相异、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视角和观念不同,形成了小说中互为张力的人物关系,增添了小说的叙述活力。《海边春秋》因这几方面具有了很强的阅读吸引力。

其次是让叙事有说服力。吸引力是小说的动力,说服力是小说的智力。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是在吸引读者之后,然后再尽最大力量地说服读者:这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必然的结果,都是令人相信甚至心有所动的。可以说,好小说始于欢愉,终于智慧和情感。《海边春秋》要克服的叙事智力,是刘书雷如何剥开这个“烫手山芋”并吃下它。很显然,作者陈毅达还是深谙此道的,剥“烫手山芋”比吃“山芋”更难、更重要,小说花大笔力去写刘书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去写他扑下身子,用喝酒等“笨”方法和换位思考等“巧”方法,了解人情民意,了解企业意图,思考村庄发展与岚岛发展双赢的最优方式,总叙述汇合到一点,刘书雷找到的剥开“烫手山芋”或者说打破僵局的方法是不搬拆,与兰波国际一道就地开发蓝港村,让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历史文化意味的蓝港石厝,成为银滩国际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读者读到这里时,他们也相信这是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小说在叙事推进中不知不觉已经说服了读者。当然,吃下这个已经剥开的“山芋”就相对容易了,小说通过上报试验区领导、协调调研、与村民交流等细节描述,在刘书雷的推动下,蓝港村不搬拆的方案落实了,三方都接受了蓝港村发展规划。完美的结局之后,一场盛大而火热的建设开发大幕拉开了。

新时代的新人物

小说在简洁而不失丰富的叙述中,岚岛改革建设中的一块“拦路石”被书生博士搬开了,刘书雷这个人物形象也在这种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叙述中立起来了。初到岚岛的刘书雷,文质彬彬、细皮嫩肉、在“援岚办”抄抄写写、上传下达,经过搬拆事件的磨砺和岚岛海风烈日的考验后,变成了皮肤粗黑、眼神灵光、有创业激情、有韧劲、敢于闯、对岚岛人民饱含深情的成熟干部——成了“大事难事有担当,逆境顺境有襟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年轻干部。

可以说,《海边春秋》较为成功地塑造了刘书雷这样一个由书斋“博士”成长为服务改革“斗士”的文学人物形象,这一形象兼具典型性和群体性,而且给人动态的变化之美,是新时代的新人物。与此同时,小说中还有一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仍然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比如金书记、赵主任、吴副秘书长、张正海以及李然书记等,他们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好干部,有大局意识,有实干精神,支持年轻干部成长,这也是当下中国干部的一种正面写照。

每个时代都会诞生烙上自己时代印记的文学作品,它所包含的时代背景、时代精神、叙事语言、人物形象等信息留存于作品中,如同随时等待复活的密码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大历史叙事的一部分。这样的作品早已出现并镶嵌在我们的历史进程中,无声地讲述着各自时代的故事,比如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金光大道》、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等,这些具有时代概括性和历史参考性的作品,成为文学创作的独特景观。如果我们将陈毅达的《海边春秋》纳入到这类小说的序列当中考察,我们发现《海边春秋》就是一部反映当下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是对这个新时代及时而准确的书写,从这个角度来说,《海边春秋》便具有了某种价值性和重要性——它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了我们正在经历的大时代,它终将同前面提到的那些作品一样,成为时代和历史的一种形象记忆。

小说将大量的政治语言——官员语言、官方文件语言、基层干部语言——写入小说,这部小说成了鲜活的政治话语的展示馆,它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执政党在推进它的领导、管理和建设中所使用的语言体系——用词习惯、句式特点、话语腔调、语言风格等,毫无疑问,这种语言体系是极具风格的,是独特的,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因为作者对这种语言的娴熟使用和简洁有效的追求,并没有让读者有违和感和空洞感,这是我所读过的社会政治小说中,政治语言运用得最为恰当和有效的作品。所以,政治话语的大量使用,成为这部小说另一大特点,小说也因此成为时代的另一种语言记录。如果我们有趣地想一想,很多年之后,当另一个时代的人们读到这部小说时,这种话语风格是不是会让他们闪动着好奇的眼眸,陷入思考和遐想之中呢?

如果要说遗憾的话,我以为这部小说篇幅稍短了,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尽管小说精致而不单薄,但如果增加叙事线索和加大故事篇幅,或许人物的丰富性和时代的复杂性便会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或许,作者已经开始酝酿年轻干部刘书雷成长的第二部第三部了,因为美丽的岚岛的故事正在上演,一切远没有结束。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