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鸿:无愧于时代馈赠的栋梁

分享达人

时间:2019年12月01日 .共发0篇. 0关注


《在历史转折点——恢复高考40年纪实》郝 雨 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也是恢复高考后的77、78级大学生,进入大学的40周年纪念。曾几何时,当年风华正茂的天之骄子们,如今也步入壮年甚至老年的行列。当年的我们唱着张枚同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满怀着把失去的10年补回来的决心,开始发奋读书学习。回忆过往的峥嵘岁月,珍贵的历史镜头出现在美好的文字当中。如今,成熟的知识分子,在回眸40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滚烫的情愫依然澎湃不已。

由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郝雨教授主编的《在历史转折点》一书,出版得恰逢其时。全书共收录77、78级大学毕业生的37篇回忆文章,近30万字。

回眸往事,一晃40载弹指而过。77级大学生是在1977年12月10日进行的高考。当时,全国570多万年青人(年龄控制在30岁以下),最终27万人顺利迈进大学校门。而78级大学生是在1978年7月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因为77级是各省出题考试,所以严格来说,78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恢复后的首次全国统一高考。近40万78级大学生从610多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高考的恢复是社会走向安定的标志,考生和家属都对恢复高考抱以无限希望。人们信心满怀,踩着轻快的步伐踏入高校,开始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那时的普通高等院校没有气势恢宏的高楼大厦,图书馆也是一座座平房,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伙食以粗粮为主,油水稀少,菜肴单一。但我们有亲爱善良的老师,有纯朴友善的同学。老师和学生几乎都没有半夜12点以前睡觉的。生活上,窝头就咸菜,馒头就白菜,艰苦点不怕,就怕知识没学懂;宿舍条件差不怕,就怕成绩没考好。

同学间的年龄也是差距颇大。我们班最大的1944年出生,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入学时34岁;最小的1963年出生,刚刚15岁。77、78级大学生是不可复制的学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曾“经风雨,见世面”,在工厂、农村、军营经受过磨砺,社会这所大学教给他们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既能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认识到必须“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由于他们在课堂之外接受了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把高校的学习与校外的经历融合在一起,才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倒置的成长经历和特殊的生活经验,增加了我们理解事物的多样视角和包容性。

读着作者们滚烫的文字,思绪回到当年的岁月,我热泪盈眶。用诗歌评论家苗雨时教授的话说,故事因真实而精彩,文字因真情而感人。

77、78级大学生,入学40年了,工作30多年了,有很多同学已经退休,转入到人生第二战场。但是,从回忆录里,我读到了大家走出学校后的拼搏奋斗,看到了大家取得的成绩和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当然还有很多依然在工作、科研、教学岗位上,继续努力作贡献的。比如本书的主编郝雨教授,比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研究员,比如创立了“简快作文法”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翟暾等等,这些为学校增光添彩的学子,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些同学们无论是退休发挥余热的,还是仍然站在三尺讲台上耕耘的,或是在科研院所研究攻关的,都是无愧于时代馈赠的栋梁。

恢复高考的40年,也是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从青春走到暮年,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上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新世纪的全球经济,新时代的“中国梦”,每一个时期都有感动我们的地方,但再也没有一个事件能像那年的高考那样激动人心,那样永载史册。据我所知,退休之后的同学们,也没荒废。有的同学参加老年大学,继续人生后半场的精彩;有的发挥余热,义务办起了学习辅导班,在社会上免费培训各类人才;有的同学笔耕不辍,还时常有大作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可以说,《在历史转折点》一书,是大家难以释怀的宝贵记忆,更是他们把握人生机会,登上人生舞台,书写人生光彩的妙笔。40年前,大家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走到了一起,在40年后的新时代,《在历史转折点》何尝不又是一次“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呢!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