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修炼成快乐达人孔圣人的?

分享达人

时间:2019年12月01日 .共发0篇. 0关注

  孔子被尊为“至圣”,他的思想影响已经中国两千多年,在世界上也有极高知名度,但这些赞誉都是后世给的。孔子出身贫寒低微,三岁丧父,孤儿寡母搬离孔家;十七岁时,母亲又去世了。不仅幼年、少年时代都过得不幸福,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没有心生抑郁,反而是一名“快乐达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孔子被尊为“至圣”

  为理想而奋斗,笑对挫折

  在孔子心中有一个“理想国”,主张施行仁政、恢复礼制、以德治国。构筑这样一个想象中的和谐社会,是他的人生理想,他也愿意孜孜不倦地为此奋斗。三十岁办私学,培养符合自己期望的治世人才;五十多岁开始周游列国,寻找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些历程,在一些人看来,是异常艰苦的,但对于孔子来说,为了理想而奋斗,其中充满乐趣。

  孔子周游列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游山玩水,以当时的出行条件,座驾无非是牲畜拉车,而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依然下定决心踏上前途未卜之路。在齐国受人排挤,遭宋人、陈人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遭遇政敌追杀时,他在徒弟们的簇拥下躲避起来,路人看到他们仓皇的样子,指指点点地说“惶惶如丧家之犬”。

  常人听到这种嘲讽,早就心生芥蒂了。没想到孔子听闻后高兴地说:“‘惶惶如丧家之犬’,此言寓意太深奥了!他不是在骂老师,是对老师极高的赞美啊!”看子贡等人不理解,孔子解释说:“你们想,我报效鲁国,却为执政者所不容,只有长期游荡在外,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有人要赶我走,甚至要杀我,不像丧家之犬吗?他形容得太到位了……”说罢大笑起来。面对追杀、驱逐、嘲讽,孔子反而沉浸于自嘲的快乐,心胸何其豁达。

  心胸何其豁达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孔子的一生,一个“乐”字挈领始终。有一次,叶公问子路:“你们先生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回来告诉老师。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么回答他呢:这个人啊,他一发愤时,连吃饭也会忘了。心中感到快乐时,就会把一切忧虑全忘了,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去。”那时候孔子已经五十多岁,年龄没有丝毫影响到他的乐观。

  孔子生活中的快乐来自哪里呢?

  以学为乐

  《论语》开篇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铺垫了快乐的基调。孔子非常好学,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跟师襄子学琴,很长一段时间只弹一个曲子,把老师急坏了,数次催他换一个曲子练。没想到孔子每次都有自己的理由:“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丘未得其为人也”,真是乐在其中。

  以贤为乐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日子,他却自得其乐,生活贫困却不改初心,在学业上取得很高建树,安贫乐道给颜回带来了快乐,孔子夸他是一名贤德之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孔子来说,摆脱物欲的羁绊,取得精神的宁静,才能在生活中发现快乐。

  在生活中发现快乐

  健康的身心是快乐的根本

  健康的体格是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最基本的条件。他教授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这都是孔子所擅长的。《淮南子》说“孔子智过长弘,勇服于孟贲,足蹑狡兔,力招城关”,足见他是一名体魄健壮之人。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好,在当时的条件下,五十多岁的孔子怎么能经得住十几年周游列国的奔波呢?

  虽然为自己定了很高的人生目标,孔子并没有变得偏执、刻板,他的心理依然是积极、健康、充满爱的。有一次孔子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发表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唯有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一生志向远大,曾点这么说不是等着挨训吗?

  孰料孔子赞赏他说“吾与点也”。孔子有抱负,更有生活情趣,曾点享受生活的闲适情怀,孔子怎么会不赞同呢?他一生屡遭磨难,健康的心态赋予了他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能力,这也是一种过人的境界吧。

  心态健康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想追求快乐,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有些人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去追求快乐时,快乐会变成依附于身外的一种目标,而不是自然产生的内心感受。快乐是最廉价却又最昂贵的,孔子一生坎坷却简简单单就能获得快乐,有些人生活优渥但穷其一生而不得。看来,感受快乐也是一种能力,我们不妨跟着孔子学一学,怎样轻轻松松做一名快乐达人。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