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喜”来说,“怒”是一种更加需要控制的情绪,过喜伤的多是自己,而过怒,除了伤己之外,往往会发泄于别人,伤害别人,古时就有“天子一怒,伏尸百万”的说法。
【孔子事例】
宰予昼寝
鲁国大夫季氏在家里表演只有周天子才能欣赏的八佾舞蹈,孔子知道之后非常生气,他说,“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果连这样僭越礼节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除了为国事崩坏、权臣当政而生气外,孔子也为自己弟子的不努力而生气。宰予是孔子的优秀弟子,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言语”科的高才生,孔子对他的期望也很高,不过宰予思想犀利,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有一次宰予问到,“父母逝世后要守孝三年,是不是太长了?君子如果三年不从事礼乐的话,礼乐就可能坏掉,一年时间就够了。”孔子对这个问题非常生气,认为他心中没有仁义,“你生下来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死后,子女守孝三年这是天经地义啊,难道你对父母连三年的爱都没有吗?”此外,宰予有白天睡懒觉的习惯,孔子对此非常不满,曾非常生气的批评说,“他这个人真是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今天即是这么说人,也是非常难听的话,可以想象孔子当时是多么生气。
不过,发怒的时候要注意控制,更不能迁怒于别人,孔子认为,能控制自己,不迁怒于人,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品行。有一次,鲁国国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说,“颜回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人,也从来不犯同样的过错,可惜已经去世了。”
不迁怒 不贰过
同样,作为君主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绪来选取人才、评价人才,尤其是哪些让自己非常气愤的人。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怎样选取人才,孔子说,选取人才的标准很多,既不能选取争强好胜的人,也不能选取喜欢钳制人的人,既不能选取能说会道的人,也不能选取贪得无厌的人,更为重要的是,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情绪来选人,齐桓公争夺王位的时候,曾被为政敌效命的管仲射伤过,但齐桓公没有因为这就不任用管仲,晋文公年轻时曾经逃亡其他国家避祸,在逃亡途中被伯楚刺杀过,晋文公虽然对他非常气愤,但没有因为这就忽视其才而不任用。“计胜怒则强,怒胜计则亡。”在孔子的心目中,齐桓公、晋文公都是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用人的君主,他希望母邦的国君鲁哀公也能这样。
【引证事例】
最近,经常看到父母因为过于气愤,而打孩子,甚至把孩子打残、打死的事情。前几天媒体就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位父亲因为女儿回家晚,非常生气,想教训一下她,就动手打了孩子,谁知越打越生气,越打越觉得孩子不争气,下手也越来越重,最终把女儿打得吐血倒地、昏迷不醒,急送医院抢救也没有救过来。事后,这位父亲后悔不止,不断的说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控制住情绪,为什么下手那么重?但这已经于事无补了。不但女儿身亡,这位父亲自己也因为故意杀人罪被警方逮捕,将接受法律的处罚。这是典型的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而毁身毁家的事情。
周瑜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被气死的故事。第一次,周瑜好不容易才打败曹军,准备夺取南郡,但诸葛亮已抢先一步占领了,这让周瑜非常气愤;第二次,周瑜向孙权献计,把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并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争天下的雄心,但这没有成功,且自己在追击刘备的路上又被射伤,诸葛亮讽刺他“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让周瑜特别生气;第三次,周瑜谋划攻取荆州,但计谋被诸葛亮识破,不但荆州没拿下,自己还被围困,这让周瑜气上加气,认为自己才能和智谋都属于当时一流,奈何遇到了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气愤之下,急怒攻心,以致身亡!有科学家曾对周瑜被气死的故事进行了研究,认为,人在发怒的时候,会诱发心律不齐、血压升高,人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不佳、易怒的情形下,患心脏病的几率相对较高。美国医学杂志也曾载文指出,暴躁易怒的人心脏病发作或暴毙,比较起冷静、不易生气的人,发生率在两倍以上。
【解】
怒,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情绪,是不可能被消除的,没有人能说他从来没有发怒、生气过,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学会控制它,不要让我们自己长期沉浸在气愤中,也不要因为生气而伤己、伤人,荀子说,“怒不过夺。”也就是说,君子不会因为生气而作出格的事,只有小人才会“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为了发泄一时的怒火,而作出让自己悔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