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专家多年研究:动物成语中“昆虫成语”最多
如果说,昆虫在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可能会让人产生怀疑,因为大家身边的花鸟鱼虫实在太多。但如果这一现象还可以从汉语成语中发现的话,还仅能说是巧合吗?
目前,江苏省昆虫协会的一位专家通过对照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统计发现,含昆虫的汉语成语在3万多条汉语成语中,比例远远高于涉及其他“动物成语”。
昆虫是“动物成语”之最。
众所周知,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有人说“熟记成语,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历史。”
江苏昆虫专家郑兴国老师介绍,他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众多汉语成语中,涉及到昆虫的是最多的,占到了1%,比例远远大于由其他动物形成的汉语成语,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汉语成语简直也成了昆虫发展的一部历史。
郑兴国介绍,在他查阅的3万多个汉语成语中,光有证可考的昆虫类群就有:等翅目(白蚁);蜉蝣目;蜻蜓目;虱目;蚤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蝼蛄
类、螽斯类、蟋蟀类;同翅目的蝉类;鞘翅目的萤类、天牛类;鳞翅目的蝶类、蛾类;膜翅目的蜂类、蚁类;双翅目的蝇类、蚊类、虻类、蠓类等。涉及这些类群的
成语共约255个。另外,还有涉及无法归类的“虫(虫)”和“蠹”的成语共约60个。
“昆虫成语”包含各形态部位。
“昆虫成语”几乎包揽了昆虫所有的形态特征,一旦这些形态特征变成成语应用到人类身上,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趣味?看看郑兴国的研究结论——
体型:由于昆虫多数体型较小,因此“昆虫成语”多借此表示微不足道的人和事。如“蝇头小利”、“蚍蜉撼树”等。
体形:因为膜翅目昆虫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因此成语中常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等。
体色:天牛幼虫体色洁白,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如“楚腰蛴领”等。头型:蝉方头广额,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复眼:很多昆虫都有复眼,特别是胡蜂的复眼较突出,且腹末有毒刺,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喙: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下唇特化为喙管,内藏上、下颚特化而成的口针,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像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謊蟹匡”中的“蝉謊”即为此意。蝉謊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不副实。
触角:成语“螓首蛾眉”中的“蛾眉”本指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翅:蝉的翅轻、薄而透明。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足: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看上去很厉害,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蹳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且都比喻自不量力。
其他: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蚊睫”或“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
“昆虫成语”影射昆虫生物特性。
郑兴国通过研究认为,“昆虫成语”如果被用来形容人,产生的效果格外有“杀伤力”,因为这些成语往往都影射出昆虫的生物特性,散发着科学之光。
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幼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食性:螳螂为著名的捕食性昆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取食方式: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像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成语“鼠砫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不能大嚼树的枝叶,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像长时间不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群集性: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如“蹳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趋性:昆虫有各种趋性,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筑巢: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能使堤坝中产生空洞,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做茧:有些昆虫能做茧,如蚕会吐丝作茧,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独茧抽丝”比喻诗文条理分明,脉络清晰或单方思慕。
发声:些昆虫能发出鸣声。成语“蝶怨蛩凄”、“噤若寒蝉”、“仗马寒蝉”、“蜩螗沸羹”、“蛙鸣蝉噪”、“蝉喘雷乾”等用昆虫不同的鸣声或停止鸣叫比喻人的不同心情和情态或环境;“聚蚊成雷”比喻众口嚣喧,积小成大。
发光:有些昆虫能发光,如“映雪囊萤”中的萤火虫。
自卫:有些昆虫有自卫本领,如胡蜂用产卵器变成的毒针蜇刺敌人。成语中多转意为狠毒,不可小视。如“狼猛蜂毒”、“蜂虿有毒”、“撩蜂吃螫”等。
寿命:有些昆虫看上去寿命很短,如古人认为蜉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不到1天,最长不过3天。汉语成语“朝生暮死”借以比喻某些事物的短命。
产卵场所和方式:蜻蜓在飞行过程中产卵于水面物体上。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不深入。
排便:苍蝇能一边舐食半流质食物,一边排出黑色的粪便,会污染洁白的物体。成语“青蝇染白”、“青蝇点玉(璧)”等借此比喻小人用谗言污蔑别人。
“涉虫成语”有些不合科学。
由于成语多来自古语,而古人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而成语中对昆虫的描述有一些不符合科学的地方。
作茧自缚: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其实蚕作茧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是用来保护不能爬也不能飞的蛹。
飞蛾扑火:这个成语源自《梁书》:“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原是赞赏献身精神的意思。现在一般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其实飞蛾扑火,并非奉献,也非寻死,而是因为蛾类多有趋光性。人们利用该习性,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既可用来调查害虫种类和数量,也可捕杀害虫或采集蛾类标本。
朝生暮死:古人认为蜉蝣“朝生暮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蜉蝣的幼虫(稚虫)要在水中生活一到三年甚至五六年,然后才变为成虫飞出水面。当然它的成虫寿命是很短的,最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最多也就六七天。可能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人只注意到蜉蝣的成虫阶段,因而认为蜉蝣是“朝生暮死”。
蝉腹龟肠:用成语“蝉腹龟肠”比喻穷困的处境,是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必定腹中空空。其实蝉并非靠饮露水为生,而是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树的嫩枝,吸食树的汁液,因此是树木的“吸血鬼”。
郑兴国老师说,在汉语成语中涉及昆虫类群的以蜂、蚁、蝇的成语最多。成语中有些昆虫名称现已不常用或与现在的昆虫名称意思不同,如蜩、螗、螓、蚍蜉、(蝤)蛴、蛩、醯鸡等。但毫无疑问,这些成语都揭示了人类与昆虫千丝万缕的科学联系。
――――――来源:金陵晚报
关键词: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