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绝后:苏东坡的高考作文因何传诵千古?

简号

时间:2019年12月01日 .共发0篇. 0关注

  中国古代科举实行一千多年,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无数人通过科举显身扬名,不论他们的身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政治家、学者,还是文学家,不管他们如何著作等身,名篇佳什如何精彩绝伦,很少见到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能够流传下来,更不用说被众口传诵,历千年而不衰。

  中国古代科举实行一千多年

  苏轼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时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史上空前绝后之作,不能说其他的应试文章都不如苏轼此文,但确实找不出第二篇有如此多受众和知名度的科举应试文章。

  那么苏轼这篇“高考作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全文才六百余字,其主旨在于论证刑赏的目的是劝善惩恶,是忠厚道德的最高表现。只有“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赏罚皆以“仁义”为标准,才可以达到大治天下的目的。

  苏轼的“高考作文”可谓空前绝后之作

  当时流行一种叫“太学体”的文风,以生僻险怪为风尚。欧阳修利用以翰林学士主持礼部贡举的机会,决心痛惩这股歪风邪气,肃清文坛风气。当时有个叫刘几的国学学子,喜欢写作险怪之语,引起众多士子跟风效仿,已成风气。欧阳修在主持科举时明确表示,凡是写作这类文章者,一概不录取。有一举子写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欧阳修认为这肯定是刘几所为,在后面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用大红笔从头至尾横抹一通,判上“大纰缪”张榜公示。

  苏轼这篇文章差点就得了第一名,因为其文章一反“太学体”的险怪奇涩,无所藻饰。既阐发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又富于个人独到的见解。梅尧臣在阅卷时发现了苏轼的文章,将之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一看,十分惊喜,本想评为第一,名列榜首。但是又怀疑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因为宋代科举考试为防止作弊,将考生的答卷重抄一遍送给阅卷管评阅,既没有了原来的笔迹,也没有考生姓名。所以为了避嫌,只好把苏轼的文章屈居为第二。

  苏轼的科举文章差点名列榜首

  真是艺高人胆大,在文章中有一处典故竟是苏轼无中生有,想当然写出来的。文章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苏轼得中后,前去拜欧阳修,欧阳修遂问苏轼文章中“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

  东坡回道:“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阳修后来翻检《三国志》发现书中并没有记载。过几天再问苏轼,苏轼说:“曹操灭袁绍,将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赏赐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说,当初武王伐纣的时候,把妲己赏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曹操惊讶地问哪本书上记载的,孔融说,以今天的事情推测古代的情况,想当然罢了。我也是以尧的仁厚和舜执法的严格来推测,想当然耳。”欧阳修大为惊讶,认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在当时广为流传

  苏轼的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虽为科举应试之作,但因文风平易,代表了古文运动的正确方向;充满了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及在写作上的翻新出奇,使得文章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而后历代又被选入各种古文选本,特别是被选入《古文观止》这本至今常见书中,更是让这片篇文章飞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

关键词:国学

相关标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