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必须“点对点”服务、“一对一”救助、“多对一”帮扶。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xx乡镇精准扶贫第一季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xx乡镇精准扶贫第一季度工作总结1】
根据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领导小组多次调度的会议精神,我局负责兜底扶贫攻坚工作,为此,我局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认真执行攻坚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全面摸排贫困对象情况,认真对接“精准扶贫”政策,据实制定兜底保障政策,主要情况是。
一、成立专门机构。成立了以县民政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兜底保障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确定了联络员。截止目前,领导小组兜底保障扶贫工作召开专门会议三次,为下步展开兜底保障扶贫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二、制定政策文件。截止3月29日,我局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完成了三个县级层面的政策性文件,分别是《崇义县兜底保障脱贫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的实施方案》和《崇义县20xx年兜底保障扶贫项目实施方案》。三个《方案》已经县领导审阅定稿。
三、实施兜底保障。20xx年兜底保障计划4741户10244人,计划完成兜底保障资金3319.35万元。截至3月29日,共发放保障金8771户697.72万元,其中低保434.19万元、五保98.52万元、临时救助8.01万元、医疗救助157万元;此外,扶贫攻坚项目——丰州古亭敬老院建设项目,正在落实宗地图及基础数据和做好测浍、宗地、项目设计工作。下步将启动第二季度各类救助对象审批工作,及时将各类对象资金发放到位。预计第二季度将完成兜底保障计划50%以上。
【20xx乡镇精准扶贫第一季度工作总结2】
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围绕“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主题定位,坚持把决战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重要的民生工程,用红军长征精神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到抓具体、抓根本、抓长效,确保扶到人、扶到事、扶到位,着力走前列、作表率、作贡献。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和“十项行动”,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格局。一季度,全市实施重大事项建设项目1134个,完成各类投资167.4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项目214个,涉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77亿元。
一、总体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3月28日至29日,我市召开了20xx年第一次扶贫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采取分片区观摩方式,分别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脱贫攻坚办、市扶贫办、市移民局有关负责同志带队进行观摩。5个观摩组共计现场观摩项目63个,其中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2个,产业扶贫项目15个,农旅一体发展项目1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个,新农村建设项目7个。从总体情况看,各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采取强有力、超常规措施,扎实推进扶贫项目建设,选择的观摩点代表性强,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充分展现了各自亮点,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一)易地扶贫亮点纷呈。一季度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9个,安置规模10.2万人。其中新建安置点82个,全部进入工程主体施工;购买库存商品房安置点127个,已完成回购式安置交房785户3450人。各地积极创新安置路径,依托城镇优势、工业园区、旅游资源、民族特色、主导产业等方式集中安置贫困户。如务川县“千户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依托县城工业园区,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新建住房1027套,规划安置1027户4518人。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充分发挥正安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区位优势,完善集贸市场、休闲广场、幼儿园等建设,解决移民的生活、就学、就医、就业等生计问题,着力打造全市功能最全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赤水、桐梓等县(市)以回购库存商品房安置移民,节省了建房时间。赤水市完成第一期移民选房288套,安置移民1250人;桐梓县完成第一期移民选房307套,安置移民1200人。搬迁对象选择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市场摊位、专业合作社、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就业,确保移民1户就业1人。
(二)产业扶贫成效初显。坚持走好绿色发展路子,因地制打造特色产业带,巩固提升中药村、草地畜牧业、茶叶、精品水果等优势扶贫产业。一季度县级以上农业园区完成投资22.7亿元,入驻园区企业554家、农民合作社601个,园区从业农民121.4万人,累计建成259.8万亩种植业基地。如遵义县“花香.龙泉”扶贫园区着力打造集农业体验、休闲观光、康体娱乐、度假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园区,贫困农户通过房屋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等方式增收,目前在园区务工就业的68名贫困群众,正逐步从贫困户向新型农民、产业工人、园区主人转变。绥阳县茅垭镇中坪村实施光伏扶贫产业项目,第一期选择50户贫困户开展试点,50套光伏发电设施所发电量全部销售给南方电网公司,预计年产值20万元以上。习水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电商产业园已入驻10家电商企业,通过搭建县和村两级服务网络,实现“网货下村”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线上线下交易总金额已突破5600多万元。
(三)农旅一体展现特色。各县(市、区)大力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通过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贫困村走农(林)旅一体化路子,集中打造了一批类似遵义县花茂村、桐梓县杉坪村的精准扶贫示范点。如余庆县大乌镇红渡村依托红军强渡乌江战斗体验场、红军强渡乌江陈列馆等红色资源,精心打造“旅居农家”乡村旅游示范点,一次性入驻游客300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开发模式,实现贫困户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红化岗区金鼎山镇莲池村通过蔬菜种植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以“莲池•新天地”项目建设为主体,走出一条“农、旅、居、娱”四位一体的脱贫攻坚发展新路,让127户贫困户直接从中受益。新浦新区打造樱花谷、红叶谷等农旅一体化项目,覆盖贫困户62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户均增收2700元,项目建成后可解决1户1人就业,每户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
(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季度开工建设通村油路2714公里,启动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43个和小水窖1603口。加速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G网络乡乡通。建设竣工小康房2211户,完成小康寨建设投资1.39亿元。
各县(市、区)重点关注贫困地区的水、电、路、讯、房、寨等项目建设,加快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如湄潭县兴隆镇接官坪生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旅游公路为突破口,新建茶区主干道5公里、生产便道10公里,新增茶园面积6000亩,打造了一条茶旅一体化的精品旅游线路。凤冈县茶海之心“东有龙井.西有凤冈”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拉幕会场、栈道建设、道路黑色化、绿化美化等内容,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茶海之心景区的品味和功能。
(五)新农村建设凸显内涵。各县(市、区)统筹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以黔北民居“七要素”为基本风貌,深化“富、学、乐、美”创建内涵,集中力量分别打造2—3个升级型或特色型示范点、打造3—5个普及型示范点。如道真县旧城镇长坝村按照“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群众大参与”的原则,依托现有山水林田河等独特风光,让新农村建设融入大自然,真正展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仡佬乡土风情。如仁怀市鲁班镇隆堡村新农村示范点,通过建设亲子体验园、儿童游乐园、苗寨文化风情园、鲜果采摘园、荷塘月色景观、水上娱乐中心、农耕记忆广场等设施,赋予了“富、学、乐、美”更丰富的内涵。
二、主要经验做法
在推进扶贫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县(市、区)全面落实“四个切实”、深入聚焦“六个精准”,强化主体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机制,狠抓措施落实,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和“十项行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出“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帮扶、整体性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精准谋划攻坚。各县(市、区)建立完善“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共同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强化执行力建设。各地积极构建纵横交错、层层联系、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任务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支持监督、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脱贫攻坚新格局。一季度,全市预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25万人,占计划任务的105%。强化扶贫云建设。市级在“贵州扶贫云”基础上,建设具有遵义特色的“扶贫云”平台和遵义脱贫攻坚指挥部,实行信息化挂图作战。各地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加速更新补录建档立卡数据库基础信息,加快建设脱贫攻坚分指挥部。如务川县率先建成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室,实现与贫困户的“隔空喊话”,整合达到项目平台监管、责任平台监管、资金管理平台监管、项目进度任务监管等应用功能。
(二)精准对标扶贫。各县(市、区)从实际出发,结合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现状,突出项目带动战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各具特色、彰显优势的脱贫攻坚新路,把项目资源精准配置到贫困户身上。突出基础设施。围绕“坚持红色传承”新定位新要求,重点关注红军长征经过地区的水、电、路、讯、房、寨等项目建设。此次观摩项目展现了交通建设的便利成果,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新突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更是体现了“多搬、快搬、搬好”的新要求。突出绿色发展。围绕“推动绿色发展”新定位新要求,坚持走好绿色发展路子,因地制打造特色产业带。各地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点,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推进了“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加快了“接二连三”步伐,农(林)旅一体化发展成为扶贫项目建设的新亮点。突出开放共建。围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新定位新要求,各地把加强沪遵对口帮扶合作交流作为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载体,大力拓宽合作领域,推动产业共建升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第三方参与脱贫攻坚,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如绥阳县、汇川区、新蒲新区等县(区)通过招商引资集中打造农旅一体化项目,提高了贫困户覆盖面,解决了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三)精准保障脱贫。各县(市、区)紧紧围绕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积极整合各级扶贫资源,形成脱贫攻坚合力,确保取得实效。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各地把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落实到千家万户,将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落实到乡到村,实现精准扶贫与片区扶贫有机结合、融合发展。不仅如此,各地还探索推进了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方式。如仁怀市在长岗镇太阳村发起“众筹扶贫”,利用网络新媒体联络八方力量参与扶贫,建立了生态猪养殖、精品果园种植、有机土豆种植等3个众筹扶贫平台。建立跟踪调度机制。各地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项目化、目标化、数据化管理,加强跟踪调度,督促落实整改。如道真县制定了《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办法》等11个规范文件,紧盯贫困村出列和贫困户脱贫目标安排实施扶贫项目,充分发挥了扶贫项目资金在脱贫攻坚中的催化剂、润滑剂、粘合剂作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各县(市、区)全面建立“特惠贷”风险补偿基金,共注入风险补偿金1.16亿元,占计划投入补偿金6433万元的180%。各地引导贫困户使用扶贫资金和“特惠贷”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如湄潭县高台镇的茶叶、生姜、精品水果等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保障贫困户的实际利益,不断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扶贫项目实施效益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